查看原文
其他

受估值与业绩双杀 环保上市公司过冬

固废资讯平台☞ 北极星固废网 2022-07-08

过去一年,环保板块受到估值与业绩双杀,行业渐入寒冬。


业界认为,环保企业要度过这场寒冬还将面临诸多考验,比如在当前去杠杆背景下,企业如何走出债务泥潭,解决融资难、“弹药”匮乏等问题,如何调整PPP,更适应企业自身和市场发展需求等。


不过近期市场也透出一些利好信息:2019年A股首个交易日,中国天楹、中电环保、永清环保等一系列环保股纷纷逆市飘红。业界预计今年在环保政策趋严形势下,工业企业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释放,环保企业仍有较大市场空间,环保板块未来不必过于悲观。


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荣强说,环保上市公司目前所处困境与整个经济运行有关,与其它行业有共性因素。环保企业要仔细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把握核心竞争领域,如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同时要注重质量提升,增加创新因素,进行降本增效改革,在细分领域发掘投资少、见效好的技术和项目。


“2019年环保上市公司有可能要做的是调整PPP,择优选择项目和区域,缩短投资回收期,使产品、技术完全适应和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同时要保持定力,避免盲目,有多大融资渠道和力度,干多大的活,千万不能透支。”他告诉经济观察报。


事实上,PPP调整缘于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这使PPP不规范项目大规模清理出库,很多依赖环保PPP生存的中标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甚至在过去一年接连出现违约。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告诉经济观察报,其实PPP业务本身是一个杠杆业务,都需资本金和银行贷款。规范PPP就意味着此前项目可能被叫停,银行资金就会中断。政府一方面清理整顿PPP项目,但另一方面也应给予相应金融支持,解决融资问题。


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官员张戈对记者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PPP改革起到了先行先试的探索作用,充分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加快补短板建设。但在PPP改革中,部分地方出现泛化异化等不规范发展问题。2017年8月以来,财政部下发一系列规范整顿文件,对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本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红线的地区坚决停止新项目入库。


对此,她解释称,财政部全面清理整顿PPP市场,这是PPP必须经历的阵痛,目的是治病救人,确保PPP长远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10月,共清理退库2428个项目、涉及投资额2.9万亿元,整改完善2005个项目、涉及投资额3.1万亿,约占管理库项目规模的一半。


2017年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污水、垃圾两个领域全面实施PPP项目。这被业界认为是生态环保PPP的重大进步。而据全国PPP中心平台的数据,在现金流回报较稳定的垃圾、污水处理领域,民资参与率高达82%。张戈认为,民资对整个生态环保领域PPP有引领作用,其技术分担了政府很多风险,让公共服务更专业和多样。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首席代表涂瑞和告诉记者,中国环保产业近年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产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国环保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局部领跑、总体平行跟进态势。但中国环保企业依然是以小型、微型企业为主,且企业数量规模和相应的产值国内地域分布很不平衡。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7100家环保企业,小型、微型企业约占70%,大中型企业占30%,营收过亿的企业占11.6%左右。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供的2018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数据也显示,营收突破百亿的企业仅7家,占50强企业总数的14%。商会会员企业近500家,多是民营中小企业,30多家是上市公司。


不过,根据国家《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要培育出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环保产业产值超2.8万亿元。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对经济观察报说,过去很多环保企业存在盲目扩张冲动,在“疯长”中忽略了自身优势的发挥和能力的释放,导致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从而加剧行业恶性竞争。而环保商业模式很不成熟,如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仍快速扩张,加上金融政策急速调整,这令行业雪上加霜。


不过,她同时认为,环保行业在过冬的同时也将逐步进入分化期,给产业带来机遇和创新动力。整个行业经历寒冬后会出现诸多变化:一是政府需求更综合化、程序将更规范;二是行业主体和参与者也将更多元化;三是PPP项目考核与监管标准将更严苛,对环保企业要求更高。


“这将倒逼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金铎预计未来环保企业竞争可能更多集中在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未来企业能否做到资金长期与短期匹配、建设和运营适应,将成为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


华新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明说:“短期看,环保行业走出寒冬确实面临诸多困难,但长期看国内环保市场需求还是十分强烈的。环保企业不应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削弱市场力量。因为一旦融资不到位,企业发展往往会遭遇挫折,今后应理性看待,不能盲目扩张。”


他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地方政府环境执法应执行到位,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建议政府提高对污染企业的惩处标准,尤其是对个体户、小企业逃税漏税问题,进行严厉打击。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告诉记者,此前环境产业基于政策驱动下的高歌猛进,偏离了其价值本质,成为环境产业之殇。而过去一年整个产业又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发展,产业自身也会进行反思。环境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政策驱动,而是要用内生创新去提升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整个环保产业应向基于内生创新增长的方向转变,并在增长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黎阳也认为,环保企业尤其是要在创新上下真功夫,首先要更重视自身创新观念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增长,比如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更为灵活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手段的创新。


“环保企业要量力而行,突出自身技术、经营、产品优势,可以适当做一些轻资产项目,不要干超出企业能力范围的事情。环保产业和国家政策驱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要紧跟行业及政策趋势,瞄准相关热点领域发力,比如固废、危废治理,土壤修复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都将是未来环境治理的重点。”他告诉经济观察报。


而在金铎看来,未来如何让环保行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创新资本运作,吸纳更多社会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她对记者说,“环保企业未来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积极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实现运营和技术管理的创新和突破。”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董瑞强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